特别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技术的快速演变,大幅度的提升了人们的工作效率。
在紧跟科技潮流时,如果品牌的AI广告并不能得到大众认可,营销必然是失败的。
按照可口可乐的说法,这是品牌营销史上首个完全由AI生成的广告,目的是为了致敬1995 年的经典广告《Holiday is coming》。
一列亮满灯的可口可乐列车似乎拥有魔法,它穿梭各地,所到之处,会把树木、房屋、桥梁等都点亮,带给人们惊喜,配合GBM,营造出满满的圣诞氛围。
或许是觉得如果只是把所有镜头重拍一遍,显得没有诚意,可口可乐找到了AI帮忙。
根据有关报道,可口可乐这次制作主要是采用了 Leonardo、Luma 和 Runway等AI模型,广告的经典BGM由现场音乐家和歌手重新录制而成,其中某个AI生成的松鼠镜头经历了数百次的迭代才最终达到效果。
一家合作公司Silverside AI的CEO PJ Pereira 表示,他们为这一个项目创作了超过10000幅图像和5000个视频片段,最终产生了100多个不同市场版本的广告。
即使如此,相比传统高达数百万美元的制作费用,此次可口可乐还是大幅度的降低了成本,制作速度也是传统方式的五倍。
其实,从呈现效果来看,可口可乐这支AI广告相当可圈可点,比如画面更精美,人物更逼真,并没有我们常见的AI失真感和廉价感。
“可口可乐用AI做广告真的让我感到害怕”、“没有灵魂”、“广告毁了圣诞节和整个品牌”……社交平台上,诸如此类的负面评价比比皆是。
还有人表示,如果不知道这是AI广告,会打出及格分,但如果是AI广告片,只能负分滚粗。
广告片最后的落款文案“magic de verdad” (真正的魔法) ,也被网友集中火力批判,在不少人看来,这魔法不是来自可口可乐,而是来自AI。
一个不争的事实是,AI正在被广告界广泛使用,无论是文案写作、广告拍摄,还是宣传海报。
当AI广告闹出的笑话慢慢的变多,人们的观感只剩下,这是品牌方敷衍消费者的产物,为了节约成本罢了。
今年年初,瑞幸联名褚橙IP推出新品褚橙拿铁,就因为用AI制图,被网友吐槽粗制滥造,不尊重消费者。
像“人工智障”的AI,或许还能给大众增添笑料;不会犯错的AI,就像一个被抽干了骨血的空壳,毫无灵魂可言。
就像肯德基的AI海报,让人毫无食欲,产生生理不适;就像麦当劳的AI广告片,AI美女满满的科技感,像硅胶娃娃一样脱离现实,给人的第一感觉不是好有创意,而是这不真实。
要知道,西方圣诞节犹如我们的春节一样,是一个阖家欢乐、其乐融融的日子,是情感浓度最高的节日。
但是在这样温暖的节日,可口可乐却用毫无人情味的AI来表达品牌价值,如此营销,恐怕连圣诞老人都不答应。
毕竟,AI技术越成熟,人类被AI取代的可能性就越大。而AI带来的可能并不是解放双手的福报,而是失业的危机。
正如可口可乐完全由AI生成的圣诞节广告,它意味着广告导演、摄影师、灯光、特效、演员等各个职业,都丧失了一份就业机会。
换句话说,品牌AI营销最大的雷区,就是过度放大AI的价值,这无异于放大人类对AI的恐惧,效果必然适得其反。
今年巴黎奥运期间,Google为旗下人工智能模型Gemini拍摄了一支电视广告,展示了Gemini的写作能力。
广告中,Gemini代替一位父亲为女儿写了一封粉丝信,表达女儿对美国知名田径运动员Sydney McLaughlin-Levrone的喜爱。
很明显,Google希望展现的是Gemini拥有和人类一样的情感表达能力,但是,仅仅一封粉丝信就到了要AI代替的地步吗?
今年五月,苹果公司为新iPad拍摄的广告《碾压》 (Crush) 中,为了展现轻薄的特点,用一台巨大的液压机碾碎了钢琴、节拍器、吉他等物品,最终只有最新发售的iPad幸存了下来。
不少人批判,由于乐器、书籍等物品代表着人类的创造力,苹果这支广告传递的 是“科技如何扼杀创造力”、“这是一个令人心碎、不舒服和自私的广告”。
AI驱动的无人驾驶汽车,已经投入市场;慢慢的提升的智能家居,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;能够给大家提供情感价值的AI陪伴产品,让单身男女可以赛博恋爱……
比如微软为旗下AI助手Copilot拍摄的广告,就突出了Copilot如何辅助用户日常生活,落脚点是“You empowered” (你被赋予了力量) ,这样就让人容易接受得多。
当然,国内目前的AI广告还没有到探讨“科技边界”的地步,品牌面临的依然是大众对AI广告的抵触和反感。
事实上,AI广告烂大街确实是品牌营销的一个现状,AI在营销中起到的作用似乎不是加持创意,而是跟风,蹭热度。
或许,只有当品牌真正拍出充满想象力的AI广告,才能抵消大众对AI营销的不满情绪。